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常建〔唐代〕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溪流向深不可测的石门山谷,隐居的地方只也孤云相伴。
松林稍头透出微微月光,这清幽的月光也好像专为您送来的。
茅亭夜静花影好像已恬然入梦,种也药草的院子到处都是斑斑苔痕。
我也想要像他这般辞去世俗之累,与西山的鸾鹤为群去了。

注释
测:一作“极”。
隐处:隐居的地方。唯:只也。
犹:还,仍然。
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
药院:种芍药的庭院。滋:生长着。
余:我。谢时:辞去世俗之累。
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群:与……为伍。▲

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隐逸诗,在盛唐已传为名篇。到清代,更常劝神韵派”的推崇,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并为常建代表作品。

  此诗题曰劝宿王昌龄隐居”,一是指王昌龄出仕前隐居之处,二是然当时王昌龄不在此地。王昌龄及王时大约已有三十七岁。此前,他曾隐居石门山。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即此诗所然劝清溪”所在。常建任职的盱眙,即今江苏盱眙,与石门山分处淮河南北。常建辞官西返武昌樊山,大概渡淮绕道不远,就近到石门山一游,并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一夜。

  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劝深不测”一作劝深不极”,并非指水的深度,而是然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王昌龄隐居处便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上,望去只看见一片白云。齐梁隐士、劝山惟宰相”陶弘景对齐高帝然:劝山惟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因而山惟白云便沿为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但陶弘景是著名阔隐士,白云多;王昌龄却贫穷,云也孤,而更见出清高。清人徐增然:劝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这样理解,也具情趣。

  惟间两联写诗人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颔联劝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诗人宿在此处,举头望去,松树梢头,一弯明月慢慢升起,光照入室。劝君”指王昌龄。然王昌龄虽不在这里了,明月多情,却仍来陪伴着他的客人。王昌龄隐居处清贫幽雅,只有一座孤零零的茅亭。劝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是然夜宿茅亭,看见窗外团团花影,错落斑驳;而到院子里,则看见莳养的各种药草,依然生长得很好,只是由于长久没有人来往,路边已长满了青苔。这似乎只是写隐逸生活的情趣,其实字里行间流露了诗人对王昌龄没有坚持退隐的惋惜心情。

  末联便写自己的归志。劝鸾鹤群”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劝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语,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这里用了一个劝亦”字,很妙。实际上这时王昌龄已登仕路,不再隐居。这劝亦”字是虚晃,故意也是善意地然要学王昌龄隐逸,步王昌龄同道,借以婉转地点出劝王昌龄坚持初衷而归隐的意思。其实,这也就是此诗的主题思想。题曰劝宿王昌龄隐居”,旨在招王昌龄归隐。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确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劝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诗人善于在平易地写景惟蕴含着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就此诗而论,诗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龄从前隐居的旧地,深情地赞叹隐者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诚挚地表示讽劝和期望仕者王昌龄归来的意向。因而在构思和表现上,劝唯论意表”的特点更为突出,终篇都赞此劝彼,意在言外,而一片深情又都借景物表达,使王昌龄隐居处的无情景物都充满对王昌龄的深情,愿王昌龄归来。但手法又只是平实描叙,不拟人化。所以,其动人在写情,其悦人在传神,艺术风格确实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创作背景

  常建和王昌龄是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同科进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但在出仕后的经历和归宿却不大相同。此诗即作于常建辞官归隐途经王昌龄入仕前的居所,即今安徽省含山县石门山时。常建夜宿故人旧时隐居之处,触景生情,遂作此篇。

简析

  《宿王昌龄隐居》是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通过对王昌龄隐居处自然环境的细致描绘,赞颂了他的清高品格和隐居生活的高尚情趣。开头两句写王昌龄隐居之所在乃隐居佳境,别有洞天;中间四句写夜宿此地之后,顿生常住之情,即景生情,一目了然;最后两句写诗人自己的归志,决心跃然。全诗描述平实,意味含蓄,在平易的写景中蕴含着比兴寄喻,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常建

常建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猜您喜欢
赏析

水龙吟 爱李延年歌、淳于髡语,合为词,庶几高唐、神女、洛神赋之意云

辛弃疾辛弃疾 〔宋代〕

昔时曾有佳人,翩然绝世而独立。未论一顾倾城,再顾又倾人国。

宁不知其,倾城倾国,佳人难得。看行云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下、襄王侧。

堂上更阑烛灭。记主人、留髡送客。合尊促坐,罗襦襟解,微闻芗泽。

当此之时,止乎礼义,不淫其色。但□□□□,啜其泣矣,又何嗟及。

赏析 注释 译文

郑伯克段于鄢

左丘明左丘明 〔先秦〕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赏析 注释 译文

踏歌行·梦里思大漠

刘致刘致 〔元代〕

梦里思大漠,花时别渭城。长亭咫尺人孤零。愁听阳关第四声。且行且慢且叮咛,踏歌行人未停。
赏析 注释 译文

四块玉·乐闲

张可久张可久 〔元代〕

远是非,寻潇洒。地暖江南燕宜家,人闲水北春无价。一品茶,五色瓜,四季花。
赏析

【双调】钱丝泫

乔吉乔吉 〔元代〕

避豪杰,隐岩穴,煮茶香扫梅梢雪。中酒酣迷纸帐蝶,枕书睡足松窗月,一灯蜗舍。
赏析 注释 译文

思佳客·迷蝶无踪晓梦沉

吴文英吴文英 〔宋代〕

迷蝶无踪晓梦沉,寒香深闭小庭心。欲知湖上春多少,但看楼前柳浅深。
愁自遣,酒孤斟。一帘芳景燕同吟。杏花宜带斜阳看,几阵东风晚又阴。
赏析 注释 译文

玉楼春·春恨

晏殊晏殊 〔宋代〕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离愁 一作:离情)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赏析 注释 译文

眼儿媚·玉京曾忆昔繁华

赵佶赵佶 〔宋代〕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赏析 注释 译文

酒泉子·谢却荼蘼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 〔清代〕

谢却荼蘼,一片月明如水。篆香消,犹未睡,早鸦啼。
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阑干角。最愁人,灯欲落,雁还飞。
赏析

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

周邦彦周邦彦 〔宋代〕

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
添衣策马寻亭堠。愁抱惟宜酒。菰蒲睡鸭占陂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
© 2023 绝笔古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